医院里找不到一对一的护工?急死我了! 凌晨三点,医院那走道的灯半死不活地亮着。我站在病房门口,腿跟灌了铅似的沉。刚给老妈擦洗完,累得够呛。一扭头,看见隔了几个病床新来的老大爷床边已经有护工大姐在了,手脚麻利得很,该翻身翻身,该喂水喂水,稳得很。再瞅瞅我这头,老妈翻个身自己弄不好就哼哼,全靠我,心里那个堵啊,像被揪成一团烂报纸。这事儿不是秘密,住院部里头的家属十有八九都在念叨。可明白了又怎样?还不是像没头苍蝇一样,逮着个护士或护工就问:“大姐啊,哪里能请到一对一照看的护工啊?急用!” 每个人都焦头烂额,就盼着能找到那根救命稻草,让紧绷的弦松一松。 这几天真是把我熬干了。护士们脚不沾地,忙得要飞起,可到底是人手不够。老妈呢?那点事儿其实也不大,她自己弄不来,我一步都不敢离远了。她稍微一动弹,哼一声,我心里就咯噔一下,又疼又急又累,那份儿沉甸甸的感觉,压得我快喘不过气来。 医院里头是真找不着啊!绝望之下,我一咬牙,干脆跑出了那个消毒水味儿刺鼻的楼,想着透口气再想想辙。嘿,没想到这一出医院门,反倒柳暗花明了。路过社区养老服务站门口,几个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那忙活。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过去问问护工的事儿。嘿,人家大姐二话不说,拿出一沓子资料:“有!我们有路子!登记一下老人啥情况、住哪个医院就行。就是……得稍微等个两天左右才能上岗。不过你放心,这些护工大姐都培训过的,医院熟得很,跑哪个楼哪个科门儿清,也专门干一对一陪护这行。” 听完这话,我这心里啊,就跟那晚上摸黑走道,突然眼前头擦亮根火柴头似的,一下子有了点希望。 登记完了没两天,社区真给联系上了张姐。张姐干了快十年护工了,经验特足,社区那边也一个劲儿夸她靠谱。见了面,我心里才算落了点实地儿。说实话,把她请到老妈床边,看见她开始利索地照顾,我才真觉得,这漫长又无助的深夜,终于点上一盏安稳的灯了。你还别说,自从张姐来了,老妈那灰败憔悴的脸色,真是一点点地在变,看着安心多了,也舒服多了。 后来在楼道里碰到其他家属,我也忍不住把这法子分享给他们。看着他们也一点点开始打听社区服务站,我自个儿心里也跟着轻松了些,没白熬,帮上点忙了呗。 隔壁病房有个大哥,他找护工是另一个路子——靠手机APP找的。APP倒是挺快,消息一回一个:“有资源!马上推荐!” 刷刷给你发一堆简历。可这吧……就跟开盲盒似的,心里真没底!大哥跟我说,他愣是在住院部走廊里坐着,一个一个认真聊,翻来覆去比对那些护工的工作经历和评价,还约好了时间,得亲自面谈过才敢定。折腾了一整天,总算找了个合适的。他跟我说,平台上人是多,可每一份简历后面,都得你自个儿耐着性子去淘金!是真心累! 还有位大哥,他家老人是脑溢血,情况挺急。他是怎么找护工的?那叫一个撒开了网的找!亲戚群里,他详细描述老人病情、医院床位,啥时候需要护工;朋友圈里发文字,特别诚恳,还配上医院走廊的照片;他连老家社区那种邻里群都没放过,挨个儿翻,问有没有人认识好护工……那劲儿头,真像在茫茫大海里拼命地撒网,盼着能捞上来点有用的东西。那急切的呼喊,隔着屏幕都感觉得到那份揪心。你还别说,真给他找着了!不到一天,一个病友家属回了信,说之前用的护工刚空出来,还能介绍另一个专业的,对医院急诊入院流程也熟。这就叫人帮人吧!社交网络那看不见的风,只要你这喊声够真够急够执着,有时候还真能给你刮来一点暖和气儿。 找到护工,那只是头一步啊!约着见面谈价钱,可得把事儿掰扯清楚:多少钱一天?活都包括啥?是只上白班还是晚上也陪?加班怎么算?最好还能简单写个纸面凭据,双方按个手印啥的,省得后面扯皮。等护工真到了病房,也不能撒手不管就信了。眼珠子得勤看着点:她翻动老人的时候轻不轻?会不会拖着硬拽?预防压疮、处理伤口啥的动作够不够专业?量体温、测血压的记录写没写清楚?这些细节功夫,做得好不好,才真正决定了你家人躺得安不安稳!这些“实打实”的东西,比啥都强。 后来有那么一天早上,我看着窗外的阳光透进病房,屋子里静悄悄的。老妈睡得很安稳,胸口一起一伏。隔壁床张大爷那个新来的护工大姐,正轻手轻脚给他调着点滴瓶。瞅着这景象,我这连轴转了不知多少天的肩膀,才终于感觉能卸下点劲儿。 是啊,医院的护工缺,这事儿是现实,挺难的。但你说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吗?也不见得!只要咱们不怕烦,把眼光从医院楼道那一圈稍微挪开点——瞅瞅社区服务站那个小窗口,试试看手机里那个小软件,或者厚着脸皮跟亲朋邻里开口问问——那条感觉死胡同一样没指望的路,真会在你眼前一点点亮起来,变得能走通。 现在想想,那时候拼命去找护工的那股煎熬劲儿,真不是白费。这份想护住亲人的心啊,只要不放弃,它最终会等来那一抹微光,稳稳地照进病房,让悬着的心落回肚子里去。